start from output

寫作順序的改變

自從逼自已開始部落格文章後,寫了20篇之後,我的寫作順序開始改變。

學習就是不斷地吸收新知識,並將之應用到實踐中,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和技能。

輸入(INPUT)是基礎,需要有足夠的資料來作為學習的材料; 輸出(OUTPUT)是將所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,考驗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,也是驗證所學知識的最終目的;優化(OPTIMIZE)是檢視自己的輸出作品,找出不足之處並加以改進,讓學習的成果更加完善。

輸入、輸出、優化順序如何安排?

寫作就是輸出最好的一種形式。

只是,輸入(INPUT)、輸出(OUTPUT)、優化(OPTIMIZE)三者的最佳順序應該如何安排?

有些人說,沒有入輸,那來的輸出?所以,學習順序是:INPUT → OUTPUT → OPTIMIZE 的線性流程循環。先有大量輸入,再進應用輸出、有輸出才有優化的對象。

也有人說,最佳的學習順序是:INPUT → OUTPUT → OPTIMIZE 的循環。三者之間並不是線性的前後關係,而是同時並行的互動關係。當 INPUT、OUTPUT 和 OPTIMIZE 這三者同時並存,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,真正地達到有效和持續的學習。單獨依賴任一環節都不足以產生好的學習效果。

好像都對!?

輸入,作為起點的問題

我開始寫部落格文章以來,寫作順序就經歷上面二種說法的改變。

剛開始幾天寫文章前,想到一個主題,接著就去找以前看過的書籍、上過的課、或是上網找資料。接著把這過程輸入的知識進行整理,再寫成為一篇文章。有時間話,再對照自已寫出來的文章與那些資料,看看還有什麼可以再修改的地方。比較像上面說的線性流程的一樣。

幾篇寫文章下來,我發現會有幾種狀況:

  • 時間掉入找資料的坑
  • 擠壓寫作的時間
  • 觀點容易受影響
  • 總覺得寫的不夠好,不夠完美

這些狀況,讓我的寫作產出開始拖延,難支持我持續的寫作輸出。

輸出,是起點

我試著改變我的作法,從「寫作」開始。

開始要求自已每天先寫作(輸出),至少先有一個寫作架構或草稿,甚至是直接先寫成一篇文章,先產出。之後,再去閱讀(輸入),看看不懂的觀點或知識內容,然後回頭檢視(優化)自己的寫作,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。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我更有動力去寫作,因為有了實際的產出,再去找資料補充和改進,效果會更好。

這種作法,我發現的好處在於:

  1. 時間與目的:先把時間花在寫作輸出上,更符合這個階段我想要鍛鍊寫作肌肉的目的。先寫作,可以針對初稿中的不足之處,尋找補充資料,簡省大量時間。
  2. 輸入更有方向:有了初稿,再去閱讀相關知識,會有更明確的目標和方向,避免掉入知識宇宙的坑,花了大把時間卻還爬不出來。
  3. 適時保持觀點與原創性:先寫作可以協助我把最原始的寫作與創作動機、思路與觀點,用文字來釐清同時記錄下來。同時,透過實際寫作,可以激發更多的創意和突發奇想。
  4. 提高優化效率:有了作品,可透過收集讀者的回饋,或是看到相關知識點時,再回頭檢視自己的作品,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,學習效果反而更大。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印象更深刻,也更容易吸收。
  5. 保持持續寫作輸出的動能:每天作的第一件事,先從寫作開始,把最寶貴、精神最好的時刻,留給寫作,養成一天的開始從寫作開始,持續輸出部落格文章。

寫作的改變,從輸出開始

過去我的寫作流程是先收集資料(輸入),再寫成文章(輸出),最後檢視修改(優化)。這樣的流程會有許多問題,如容易掉入資料收集的坑,文章寫作時間不夠,觀點容易受影響等等。

我現在改變了寫作流程,現在是先寫作(輸出),再收集資料(輸入),最後再回頭檢視修改(優化)。這樣的流程可以讓我更有動力寫作,因為有了初稿,再收集資料就更有目的和方向,可以適時保持觀點、提高優化效率、也可以養成每天的寫作習慣。這樣的寫作流程,對我推動部落格文章寫作飛輪更有幫助。